室外藝術
安東尼·葛姆雷《Another Time XX》, 2013
安東尼·葛姆雷是一位當代英國藝術家,其雕塑、裝置和公共藝術作品均探討人體與空間的關係,備受國際肯定。這個雕塑來自《Another Time》系列,是一百個由藝術家自己的身體鑄成的雕塑之一。雕塑站於本中心的最高點俯視瞬間萬變的城市,在時間中停頓,旨意讓我們反思生命和人類在世界中該如何自處。這個雕塑初在2015年,於英國文化協會舉辦的大型公共藝術項目《Event Horizon》期間落座本中心。項目結束後,本中心開啟了眾籌計劃保留此雕塑,以推廣公共藝術的重要性。
葉梵 《Lost City No. 52》, 2017
葉梵透過雕塑和燈光裝置,探討香港城市環境和建築空間製造的心理影響。在本中心於2017年舉行的《喘息空間:香港當代藝術展》,葉梵受聳立於空中花園周圍的高樓大廈所啟發,創作了此抽象幾何雕塑。作品的不銹鋼表面反映城市景觀,突出市區建設發展衍生的幽閉恐懼。但葉梵在雕塑加入飛出牢籠的風箏,象徵城市無盡變化中的一絲希望。
樹後生活《雲》, 2019
「樹後生活」是本地藝術家凌展騰創辦的舊木再造團體。這個持續的參與式裝置,由超強颱風「山竹」過後收集的樹木殘枝,再造木塊組合而成。每件木塊上雕有不同文化的雲紋。隨著木塊增加,裝置會演變成一朵大雲般的結構。樹和木之間的關係,就好比水與雲一樣,皆是相同物質的不同狀態。作品以水循環作比喻,希望凝聚大眾,透過參與製作學習舊木再造,提高環保意識。
王浩然《無題(柵欄十一:霓虹 洋紫荊)》, 2017
王浩然本修讀研究心理學,他的裝置、錄像和雕塑均以理論研究為基礎,經常透過虛構敍述,探討自身和環境的關係。王氏為本中心在2017年舉辦的《喘息空間:香港當代藝術展》構思新作時,對這個為展示藝術品而設計的壁龛尤感興趣,後創作了這件定制作品延續他的《無題柵欄》系列。作品參照王氏在城中找到的二手窗花,加以放大,再參考了1960至1975年間,香港正值製造業高峰期時,在珠江三角一帶常用的花卉圖案,以探討香港市花洋紫荊的象徵意義。作品鋼材表面會隨時間及氣候而變色,如城中久經風雨的霓虹招牌一樣,見證香港社會及文化變遷。
張洹《長島佛》, 2010-2011
張洹是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,以早期1990年代具爭議性的極端行為藝術,和後來啟發自佛教、探討記憶和靈性的雕塑及繪畫見稱。這個雕塑啟發自張洹2005年遊歷西藏途中發現的凋零佛像,均毀壞於文化大革命期間。這個大型佛頭像夾縫焊接凹凸不平,並非旨在充當宗教偶像,而是反思人類鬥爭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傳承。這個雕塑曾於本中心2012年開幕展覽《緣生意轉:佛教的藝術》展出,現為中心的永久戶外陳列。
展望《假山石 - 第121號》, 2007
展望為最顯著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,最為著名的創作是重塑傳統供石,來反思中國變化中的價值觀和國家發展。中國園林石一直備受古代文人珍愛,奇特的形態具有審美和哲學欣賞價值。展望透過用不銹鋼鑄造園林石,試讓我們反思傳統的演變和傳承。這個雕塑同時呼應中心的設計,建築師當初就是被中國蘇州園林啟發,將中心設計成「直向城市中的橫向花園」。就如展望在雕塑概念上結合天然和人工的元素,中心也將大自然與人工建築融合為一。